这份广受关注的年度“经济体检”报告显示,2023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约10.74万亿元,支出总量约14.9万亿元,赤字4.16万亿元,与调整后的预算持平。
在房地产江湖,险资一直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2014到2015年,安邦与生命人寿“抢夺”金地、前海人寿“入侵”万科相继发生,险资对逐鹿房企表现出浓厚兴趣;2015年至2020年,保险巨头平安将扫货地产股推向高潮,先后入股碧桂园、旭辉、华夏幸福、中国金茂、招商蛇口等知名房企;同期泰康人寿曾举牌保利发展、战略投资阳光城。
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遭遇流动性危机,地产股价普跌,房企利润缩水,多家险资抛弃房企股东身份,选择割肉离场。
然而近年来,险资一边减持或者清仓地产股,一边却砸钱在不动产项目投资上,纷纷在地产细分赛道中找机会。2023年下半年至今,险资“爆买不动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相关从业者对记者透露:“还远远没有买够,只是苦于合适的标的太少。”
险资集体加码不动产投资
近期,房地产行业巨头万科与新华保险之间涉及非标债务的传闻,再度将险资在地产业的深度布局拉入视线。传言称,万科与以保险公司为主的机构商谈非标债务延期,而新华资产拒绝了其100亿元债务展期。
公开资料显示,新华资产于2006年挂牌成立,控股股东为新华保险。后者成立于1996年,根据官网数据,新华保险年保费收入超1600亿元、总资产超1.3万亿元,是“A+H”上市公司。
针对传言,新华资产已声明,万科与该公司一直保持正常的业务合作。万科披露的公开资料显示,涉及新华资产的借款额接近98亿元。
除了是万科身后的隐形“大债主”,新华保险近期还计划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房地产,不过青睐的是持有型不动产项目。
今年一开年,新华保险就公告称,拟与中金资本共同设立100亿元基金,将直接或间接地投向持有型不动产领域。
一般来说,持有型不动产包括商业办公、物流仓储、产业园区、租赁住房社区、养老社区等。
近期在这一块加码的险资远不止新华保险。今年2月,平安人寿公告其成功收购基汇资本的物流资产,包括位于广东江门的两个物流园及陕西西咸新区的物流园。
去年年底,黑石集团在为旗下中国物流园资产包寻找买家,而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保险海外(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海控”)则是与黑石有接触的意向方之一。
消息人士对第一财经透露,总资产超过11万亿的中国平安正在加大力度寻找合适的持有型不动产投资,旗下多个平台都在接触卖家、找项目,平安海控是其中之一,而物流仓储资产是重要投资方向。
去年年底,曾经股权投资房企阳光城结果失意离场的泰康保险,也在大笔收购物流园资产,从亚洲物流地产商ESR(易商红木)手中拿下6处物流园,交易代价超过20亿元。
同样在去年12月,瑞安房地产曾发布公告称拟12.06亿元出售实体商业新项目“鸿寿坊”的控股权,收购方为大家保险。
今年1月31日,友邦人寿则以24亿元的总对价,收购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中央商务区的办公楼项目控股权,这是该保险公司成立以来在北京的首个直接地产投资项目。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间,平安人寿、泰康人寿、友邦人寿、太保寿险、中邮人寿、建信人寿、海保人寿等多家险企都披露了大额不动产投资公告,主要涉及商业办公不动产、产业园区不动产和自用型的养老社区不动产项目。
险资巨头不动产配置比依然偏低
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2006年前后,资金实力较强的保险机构开始试水房地产,至今险资投资房地产已有近20年历史。
多年来,险资握有天量资金,有较强的保值动机和盈利动机,而房地产行业则对资金有巨大需求,双方相辅相成。
某大型保险公司投资部门从业者对第一财经表示:“现阶段,险资配置不动产项目的意愿非常强烈,还远远没有买够。”
该人士透露,一般来说,欧美保险公司配置不动产资产的比例达到20%,在国内,业内认为资产组合中投资不动产的比例达到10%比较健康,而国内头部险资这一块的比例才达到4%-4.5%。
“我们头疼的是每年的投资业绩都不达标,不是手上没有钱,而是合规的优质项目不多,虽然急着买买买,但是项目还是要通过层层把关。”他表示,前几年公司精挑细选后投资的一些不动产项目,买完不久就发现买贵了,或者接手后就发现业绩不如预期。
“尽管如此,你会发现头部险资几乎不会退出所持有的不动产项目,都是长钱长投。”他说道。
去年年中,在中国人寿保险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该公司副总裁刘晖也曾表示:“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对商业不动产等实物资产的配置比例相对较低。”他透露,中国人寿在这方面配置的股权和物权总计还不足4%。
而根据中国平安2023年三季报,截至去年9月30日,平安保险的资金投资组合中,不动产投资余额为2095亿元,在总投资资产中占比仅为4.5%。
有业内人士透露,2023年以来,总是担心不动产“买贵了”的险资迎来抄底的机会,受房地产行业化债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房企积极向险资兜售优质项目,价格较之前低了不少,谈判空间增大。
从“股东、债主”向“房东”转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险资偏爱以举牌上市房企的形式进行股权投资,不少巨头房企背后出现险资参股身影,包括保利发展、万科地产、招商蛇口、碧桂园等。2015年平安人寿入股碧桂园,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开始了与碧桂园长达8年的深度捆绑。
在住宅开发较为赚钱的年份,尽管监管层规定险资不得直接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但仍有险资通过与房企合作介入地产开发,成为房企背后的隐形资金方,而房企则扮演操盘方角色。
为了更好地规避政策对险资在房地产投资上的限制,还有保险公司旗下平台通过投资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等金融产品间接性投资房地产。
但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深度调整期,险资在如何投资房地产这个问题上,面临新的抉择。
一方面,险资密集减持了上市房企的股票,包括泰康系、大家系、君康系、和谐系、华夏系、阳光人寿等都曾抛售地产股;另一方面,险资转向追求具备长期稳定现金流回报的不动产物权投资,细分赛道投资机会则值得挖掘,目前多家险资积极配置物流园、产业园等。
克而瑞研究中心认为,不动产投资在险资的资产配置中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不动产价格整体处于低位,利好有抄底想法的机构。
2023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ABS及REITs业务,多家保险资管公司已开展试点,这将进一步推动险资参与不动产投资。克而瑞认为,虽然当前ABS、公募REITs的整体市场规模相对有限,很难满足险资大规模资产配置需求,但随着未来政策对底层资产类型的不断扩容,市场规模发展潜力巨大。
此外,据克而瑞统计,尽管不少险资调整仓位、清仓出险的地产股,但截至2023年末,仍有21家地产股前十大股东中存在险资,其中13家地产股的险资持股比例依旧超过5%。该研究机构认为,地产股具有高股息、低估值的特性,与险资追求绝对收益的投资逻辑契合,倘若后续房地产政策落地见效、市场回暖,险资对地产股的关注度有望形成新一轮回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马一凡
相关阅读 地产股继续反弹 固态电池概念下挫|板块牛熊榜05-10 15:04 西安杭州全面取消住房限购,地产股多股涨停,机构这样看
空港股份一度涨停收获2连板,南都物业、我爱我家、天地源等涨停,滨江集团涨超7%。
05-10 11:18 符合“1元面退”条件,中南建设或将结束24年股市征程中南建设自救举措未能拉回股价。
05-08 19:10 债务爆雷叠加“面退”危机,重庆首家上市民企站到悬崖之上控股股东引入国资战投的消息发布后,迪马股份涨停,但退市风险仍在。
05-08 19:07 中信建投:在房地产政策的支持下 重点布局于高能级城市的房企将优先受益|有看投中信建投研报指出,2024年以来,房地产支持政策持续出台。需求端股票配资话术,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相继放松限购,成都、长沙等核心二线城市取消限购;融资端房地产城市融资协调机制快速推进。4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未来供给端政策也有望陆续出台。在政策的支持下,高能级城市市场有望率先修复,而重点布局于高能级城市的房企将优先受益。咱们再来看一看有看投的排名情况,从有看投的周收益情况来看。
05-08 12:22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